人文關懷與涵養兼容並蓄,職涯拐彎了好幾回,從建築事務所開業、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台中市建築公會總幹事到順天建設總經理,林丙申以專業「實踐力」及「藝術心」走著獨特非典型建築之路。
橫跨紀律與融通-在建築系數不盡的夜以繼日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輩子在思考的議題是如何脫離規範,但有時卻因為沒有足夠的行動力或缺乏執行的專業能力,而變成脫序、空談,沒能進行創發性實踐。
身為順天建設總經理的林丙申,在考試體制中成長,從師大附中畢業以後到進入東海就讀,他不斷思考如何「不被拘束」。起初從不想就讀「理工」科系,因而選擇比較能發揮藝術想法、自由不羈的「建築系」,也在東海學習到了甚麼是「藝術」。
剛進東海的林丙申,碰上了讓他心境大展的幾位老師,他們身上充滿了人文的關懷底蘊、創意,是從哈佛、MIT回台任教於東海學人,如詹耀文教授、張樞教授。在求學時期熬夜的日子,常常從夜晚到凌晨,看著遠處大肚山下的日出。東海風襲來雖是時寒時暖的大肚山風,但其寒卻叫人更是精神,林丙申就是於此環境中培訓自我軟實力與硬實力。
東海師長最常講的,不只是如何「擺脫拘束」,也問「如何做到」。正因此在東海這看似「自由」的學風當中,起初讓他吃足苦頭,那些在創意背後源源不斷「如何實踐」的發想,也在那些日夜相接的日子中漸漸被釐清、找出方法完成。原來東海一直教育的是於職業生涯中,如何奠基於規範,用著硬實力做事,但也養成他「為當初浪漫的心」竭力排除萬難,找到實踐的、有利方法。「東海建築某種程度跟美國常春藤大學是一致的,是通才教育,必須是具備通才知識然後成為專業,也就是要『先通再專』、『先博再雅』。
在東海的體悟-創新、實踐與跨域
源於東海多元學風下,林丙申和同學一起籌辦停刊多年的系刊、籌畫演講、參與校外事務,增進他不斷的與外界不同領域的連結,儼然因為「人文底蘊」、「硬派實作」成為思想上的藝術家、嚴肅的力行者;而他追求自由的思維與實踐力,亦擴散至社會環境的關注。在大學時期適逢「野百合學運」,而他探究與爭取社會環境的變革,這一切皆源於建築系就讀過程中,對於思維的創新與應用,學習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篤信之、力行之。
東海畢業以後,林丙申持續秉持實踐的態度,在兵役期間苦讀,成為班上第二位考取建築師執照者,執業初期與同學和學弟在藝術坊租茶藝館店鋪,開始創業,草創期間經歷創業艱辛歷程。而因緣際會下,跟隨白錫旼學長(19屆建築系)學習社區營造,讓他更能以宏觀的角度面對社區規劃與運作。後來他在台中市西屯區從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規劃、與民眾溝通,開創篳路藍縷之路,但他始終以創新思維引領體系前進,成為社區總體營造領域先驅。
他在台中市建築開發商業公會擔任總幹事期間,致力於法規的倡議、政策推動、都市計畫參與,與各機關團體對話,就此展開不同尺度的建築之路。這期間讓他對「人物」有了不同的理解:從僅是提供人力者到可以統整綜合資訊,並成一家之說、說服內外,使自己的理想得到實踐,這即是層次上的差別。他發現,在東海「不務正業」的那段時間,對於不只建築系,更對各系所的學生都很重要。他說:「只有人物,有辦法代表你的組織,讓外界認識你的組織。同樣的也要把外界的資訊帶回,讓組織內部的人了解外在環境是怎麼回事」。因而在這樣思維下,讓他一直穩定的保持前進,因著在東海學到的一切,成功克服種種跨領域、立場的專業協商。
推動「文藝建設」懷藏「文人之心」
自台中市建築公會任總幹事時期,到成為順天建設的總經理,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而正是東海學風精神「所有看似無關的事務都是重大的任務」,幫助他懂得與不同團體交涉,告訴他們彼此不是對立的關係,可以因為了解對方的需求,而找到雙贏方法。
雖然他也曾在剛出社會的時候質疑過,東海的教育對我們來說是否真的「需要」呢?也曾羨慕起那些畢業自其他學校建築系,熟稔職場倫理規範、市場法則、運作機制,以職業訓練所為導向的「大學」。年輕曾懷疑過我們是否能贏過別人?此時已能肯定回答自己,在生命之中找到自己的「心法」,也以此提攜後輩。他直言:「通才的背景是未來在社會跟職場上很重要的推力。東海的學生當年會覺得比起中原、逢甲、成大,他們可能兩三年可以適應,我們要花五年,但是一旦適應以後,東海人的後勁、發展的多樣性,其實是通才教育的優點」。
從業界自處到面對生涯的心法,源於東海學習到的通才知識與藝術規範,除了如何創造出無限的震撼與美感,更影響到他做專業案件時的實作邏輯。林丙申學長說,順天的董事長是文人,當然在這樣一群人推動的建設計畫之中,一直隱含懷人、愛人的主題。諸如致力於推動藝術、文化的社區營造,如「順天御南苑」,台中市第一間圖書館與社區結合,投入公益活動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這些都呈現出他的文人及愛人之心。文人是始終不忘記大家的需求、分別關懷,並找到最適合的辦法,與人分享。在不斷奮鬥與超越自我的過程,他找到了「實踐力」,同時也保有了文人的「藝術心」。
從東海求學到子女教育,這些對於人、環境的關懷體悟與愛,也正體現林丙申學長其「劍膽琴心的文人作派」──大膽去想、有效實踐,而此也正是東海立校教育精神。
撰稿人:羅凱瀚、陳梅鄉,採訪:蔡清欉、林姿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