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就業輔導暨校友聯絡室_校友服務---陳 敏 校友

陳 敏 校友

  • 單位 : 校友服務
  • 分類 :
  • 點閱 : 2558
  • 日期 : 2012-11-27

【第七屆傑出校友】陳 敏 學長

陳敏:第五屆物理系,1968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獲得博士學位。自1968年至今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1963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物理系並獲得科學金獎1964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獲得白氏科學獎學金(White Science Fellow)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Segre 和張伯倫。1970年~1974年設計J粒子光譜儀。1974年夏,首次發現J粒子的高峰在3.1 GeV,幾乎沒有任何噪聲(音),並向他所在的研究小組展示他的發現。1979年夏,發現 gluons,核物理作用力媒介粒子。

此次廣受推崇的傑出校友中,有位被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稱讚的物理學研究傑出人才,他就是本校第五屆物理系校友-陳敏。

陳敏學長1963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物理系並獲科學金獎後,於1964年進入加州大學柏克利校本部,並獲「白氏科學獎學金」,此時師從諾貝爾獎獲獎者Segre和張伯倫。1968年時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利校本部,取得該校博士學位,在該年並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聘任,從1982年至今為終身正教授。在物理學研究上的重大發現如下:

1970年-1974年設計J粒子光譜儀。

1974年夏,首次發現J粒子的高峰在3.1GeV,幾乎沒有任何噪音,並向他所在的研究小組展示他的發現。

1979年夏,發現gluons,核物理作用媒介粒子。

在2000年夏《台灣日報》美洲版採訪丁肇中教授的報導中,丁教授談到:1979年,陳敏教授發現幾百個三噴注事件,在膠子的發現過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實是發現膠子的重要成果。陳敏教授與加州大學的紐曼教授在這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噴注量是多少、統計學上的分析,陳敏教授在這方面上投注了許多心力,並與中科院唐孝威及紐曼教授運用計算機模擬實驗。陳敏教授、唐孝威及紐曼教授都是此領域特殊且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丁教授的談話中,不難發現陳敏學長的優秀,及其研究成果在物理學上的貢獻。

在接受本校記者專訪時,陳敏學長提到東海大學裡優美的校園傳統文化相特殊的人文環境,與小班制教學所帶來的和諧人際關係,使其於求學時能身心愉悅,繁忙的課餘之際,能夠處於優美校園中享受怡然忘我的環境體驗,此種體驗為新的學習帶來更大的動力。陳學長對於在東海的人文教育特別難忘:「劉崇恆教授的物理學奠定了我事業的基礎,而劉述先教授的美學開啟了我對西洋文學靈魂的探索」。

1977年在給友人王靖獻教授的信中也特別提起了曾經於大度山上的回憶:「1976年冬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大典後,回到日內瓦,在阿爾俾斯山的雪峰下,我首次聽到了夜鶯的歌唱。這才領略到濟慈形容他『喜悅到心都隱隱作痛』的感覺。回想起在大度山誦讀濟慈夜鶯詩的情景,算算離開大度山已經十幾年了,這些年來,忙著做實驗,從物理題目的規劃,儀器的設計與製作,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每個實驗差不多都是四、五年,沉醉期間就像做了個夢...」,由此可看出東海的人文氣息影響陳敏學長至深,為其忙碌的研究生活,平添了幾分心靈上的寄託。

陳敏學長期望學弟妹們:勇敢開發新問題!對於新的問題開發新的研究方法,對於自己的研究期望盡量達到最大化,不要設限!並建議學弟妹最好的思考方法是:獨自散步於森林中,或是躺臥在路思義教堂前的草地上觀星,並且不要讓研究問題使你無法成眠。陳學長給學弟妹在學習上的建議:課前一定要預習、仔細分析自己犯下的錯誤並不再犯,規律的日常生活、正常的飲食,保持健康的體魄、在課餘時多聽音樂調劑生活。並建議東海大學保留小班制教學制度、開放的圖書系統供學生查閱、持續優美的綠色校園環境。期許學弟妹在東海大學的洗禮下都能成為創新思考的優秀人才。

 【文/校園記者蔡恂恂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