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就業輔導暨校友聯絡室_校友服務--第十屆-吳經國 校友

吳經國 校友

  • 單位 : 校友服務
  • 分類 : 第十屆
  • 點閱 : 2560
  • 日期 : 2012-11-27

【第十屆傑出校友】吳經國  學長

吳經國:第十二屆建築系(1970年畢),1971年赴英國牛津建築學院研修皇家建築師課程,1977年英國利物浦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1980年開始代表台灣體育界參與國際體育事務與會議,1988年當選國際奧會委員迄今,歷任國際奧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國際奧會郵幣珍藏委員會委員、2008年北京奧運協調委員會委員、2009年高雄世運會國際奧會駐會代表、國際奧會2016年奧運申辦評估委員會委員;2006年當選國際拳擊總會主席,為全球華人唯一擔任國際單項運動總會主席的第一人,並致力於國際拳壇的全面改革,將拳擊運動以清新健康的形象重新帶入國際體壇,獲得國際奧會及國際體壇極高的評價;其誓願終身以奧林匹克為志業,竭力宣揚奧林匹克精神,並為海峽兩岸體育交流及和平共榮不遺餘力。

永不妥協的精神

「年輕人,你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國正式恢復亞運會籍時,法哈親王向他如此道賀。

「吳委員,如果沒有你,我是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奪得一面銅牌的我國舉重選手蔡溫義對他如此感謝。

正因為這位「年輕吳委員」在爭取體育會籍上所做的努力,讓我國運動員有機會重新站上國際最耀眼的運動舞台─奧運會,實現與世界頂級選手競技的夢想。然而,在我國國際空間已因中國大陸國力增強而受到影響的80年代,運動場外的競技參雜了更多政治角力的因素,因此想恢復我國各項體育會籍可說是難上加難,但吳學長始終秉持堅定的毅力,突破重重我國體育外交的困境,他所做的努力與貢獻鼓勵著台灣所有苦練不捨的運動員。而其中,最艱鉅的一場戰役,當屬恢復「亞運會會籍」─以便我國選手能夠順利重返國際體壇。儘管在一開始的申請程序上即受到所謂的行政疏失而耽擱,而具關鍵性影響力的亞奧理事會主席法哈親王也態度曖昧,使得在會議場外苦候的吳學長憂心不已。因而當他見到法哈親王走出會議室往洗手間走去時,便努力琢磨著因應之道。突然靈機一動,他跟隨法哈親王來到廁所,儘管當時法哈親王看見他時表情有些訝異,但當他聽完這位年輕人所說的話:「我絕對不會放棄,也不會就此鬆懈。以後,你們的每一屆會議我都會去,一直到我們恢復會籍為止」之後,法哈親王拍拍他的肩膀說:「年輕人,你放心,我會記得你跟我說的。」。終於,在持續四年毫不懈怠的辛苦奔走後,台灣成功地爭取到了「亞運會會籍」,而被吳學長形容為「廁所會談」的這一段實具臨門一腳的功勞!爾後,他繼續與國際籃球界據理力爭我國籃協會籍,甚至為了要恢復台灣在角力協會的會籍,不惜耗盡體力天天繞著地球跑而終能功徳圓滿,使我國在國際體壇的地位獲得大幅提升。接著,繼續運用他豐沛的人脈、高超的談判策略成功地推動海峽兩岸的體育交流,具現了「體育無國界不受政治干擾」的意義。

他就是大陸國家奧會榮譽主席何振梁多次公開肯定「對於兩岸體育交流,做了真正實際貢獻的」─吳經國先生。

「大學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吳學長說道。他回憶在東海大學的求學生涯中,「小班制」裡,濃厚的師生情誼是令他最回味的。創系的陳其寬先生以及今日頗負威望的漢寶德先生是影響他最深的兩位老師。吳學長說:「在老師的專業領導當中我學到許多的方法,及至目前仍受用無窮。在建築的專業訓練之下,讓人懂得如何蒐集相關資料與數據,透過人性化的思考,把這些東西轉換成創造性的實體,這就是建築設計。」,深入了解吳學長後,不禁令人好奇他為何放下本行,投入國際體育推動工作?又是什麼轉機讓他與國際奧委會結下不解之緣呢?在1978年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吳學長擔任領隊率領英國男子隊回台參加威廉瓊斯盃籃球賽,為我國與英國體育交流中斷三十年後首度打破僵局,重新啟程,因此,從那一刻起,他也正式跨足體育界。

雖然這兩個領域看似毫不相干,但對從小就熱愛運動且曾是東海大學籃球隊隊長的他來說,「體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國際奧會委員一職中,他不僅可以和同樣愛好運動的選手們近距離接觸,並為自己熱愛的體育奉獻、努力,再加上學建築出身,許多申辦奧運的城市常會和他交換建築方面的專業知識,如此投其所好的工作,想必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吧!然而,在《奧運場外的競技-吳經國的五環誓約》一書中,讓人更深切地體會吳學長在擔任中華民國籍的國際奧會委員所享有的至高榮譽外,那格外沉重的負擔,十幾年前政治因素導致兩岸格外對立緊張,為了維護我國會籍與選手們參賽的權益,吳學長總是用盡心力、體力去協調並完成各種艱鉅的挑戰與使命,即使有任何委屈也只是往肚裡吞,目的只希望各國傑出選手們能不受政治、經濟干擾,打破國家的藩籬與界線,盡情地在體壇上發光發熱,以實現地球村的理想。除此之外,吳學長也將自身秉持的信念具體地用行動表示,他經常到各大學演講,並成立奧林匹克網站,積極地宣揚奧林匹克的精神。

在最後,吳學長希冀透過記者勉勵在校的學弟妹們一定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多充實自己,並從生活中學習,多觀察、多看看社會上或體育上成功人士的故事,例如「台灣人的驕傲」陳詩欣、被譽為「體操王子」的李寧以及堪稱中國體壇驕傲的鄧亞萍等傑出的運動家,從他們成功故事的背後讓我們看見一個又一個拭去汗水與淚水咬緊牙根「苦練」以追求更高、更遠目標的運動家精神,正如奧林匹克的格言之一「更快、更高、更強」(Faster, Higher, Stronger)。吳學長也告訴我們:「成功不是永遠的」,但在所有成功人士身上,尤其是傑出運動員的表現中毫無疑問地都流露出「永不言敗」的精神,而在追求更完美表現奮鬥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堅毅的信念與信仰」,這也是奧林匹克的精神真諦之一,鼓舞人們努力力爭上游,不屈不撓。

 【文/校園記者翁詩茵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