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傑出校友】王緒斌 學長
以身為東海人為傲
王緒斌學長於1976年自東海大學畢業。七年後,負笈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繼續深造,並順利完成碩博學位,之後繼續留在美國從事教學與相關的研究工作,期間榮獲多項工業工程學之國際性大獎,成就非凡。曾任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工業工程系主任(1993-2005),於任內分別成立碩士班及博士班,可謂建樹卓越。2009年任教於台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目前為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助理副校長,並兼任高性能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王校友身兼五個工業工程與製造之國際性期刊編輯與理事,在學術界之地位備受肯定,近年來更是獲獎無數。於2002年又獲選成為美國製造工程協會的fellow (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 Fellow),SME該年在全世界只有審核認可七位新進院士,院士必須要在製造工程領域有長期且卓越貢獻者才有機會被選入,這是一項全球性的殊榮。此外,他始終保有不斷創新的精神,迄今已提出25項專利申請,近年來更致力於先進材料─巴克紙的研究,並已有長足進展。
感懷‧unique‧驕傲
「能當東海的學生感覺很驕傲!」
這一句話學長至少說了三次之多,從還未身為東海的一份子,到成為在校學生,最後蛻變為表現傑出的校友,這一路人生旅程,學長自始至終都以身為東海人為榮!學長認為從美麗的校園環境到師生互動緊密的學習方式,皆是母校最獨特也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其中,勞作服務與英文小班教學是令學長印象最深刻的。在外籍老師所帶領僅十多人的小班英語教學環境下,讓學長的英語能力進步神速,一個學期後,他便從中段班進入前段班。此外,在校求學期間,學長不僅是專注於學業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這樣的求學經歷肯定也為他日後的優異表現紮下深根。
追尋‧轉換‧決定
在訪談中得知,學長大一唸的是化學系,半學期後他漸漸發現實驗室做實驗似乎並不是自己興趣的所在,因此,大一上結束即選擇轉系,學長請教了許多人的意見,最後決定唸還算是工科範疇且又有修讀管理相關課程的工業工程學系。
大學畢業後,父親期望他能出國唸書,但學長並無意願。因而他先到外銷電風扇的公司在生產單位擔任品質管制工程師,之後還追隨父親做了四年的生意。直到1982年底,在一次同學會中,看見同學們多半畢業回國了,才油然升起出國深造的意願。
至美國唸書後,學長原本只打算唸完碩士。然由於學長的研究計畫表現傑出,因而在指導教授的鼓勵下,他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做研究。最後,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學長追循自己的興趣,繼續做研究並且任教職。對學長來說,每年能和一批又一批新舊學生如同朋友般的指導切磋學習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學長滿足的微笑說道,每年看著無數優秀的學生畢業是令他最感驕傲的!
挑戰‧克服‧創新
初始美國求學生涯,學長所面臨最大的挑戰是─電腦的操作能力,儘管落後同學許多,學長不氣餒,利用周末和假日加緊學習,克服自己不熟悉的技能,終能得心應手並超越別人。
學長認為台灣的孩子在過多的保護之下長大,到美國求學和歐、美、非州以及其他亞洲孩子相形之下,許多台灣的學生競爭力不夠,做事不夠"aggressive和persistence",如遇挫折容易想放棄、退縮,當我問學長為什麼台灣的孩子會是如此時,學長流露一股無奈擔憂的神情平淡地如是說:「可能是有退路吧!」
在學長的數十年教學經驗中,他發現台灣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普遍不足,缺乏邊說邊思考的組織能力。因此,若想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學長勉勵台灣學生要訓練表達能力,這是屬於EQ的一部分,而「三十歲以後在職場上的表現,這一部分的重要性顯著增加」,因此多找機會開發、挑戰自己的潛能,如上課學習發表意見、多參與校內外活動,不要讓自己停留於「舒適圈」中,如此才能進步。此外要多結交「益友」,擴展自己的人脈網絡,這些都是需要日積月累下去實踐的工夫!
當談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時,學長說他常常問他的學生:「你這一兩個月,除了讀自己做研究的書籍外,還閱讀了什麼書?」學長認為想要刺激創造力必須從不同角度去激發它,因此盡可能的「多看、多聽、多想、多談」,此為源源不絕創新的不二法門。
母校‧永遠‧唯一
訪談的尾聲,學長和我們討論了母校未來的發展狀況。學長急欲了解母校的近況,從他嚴肅凝重的神情,我看見了他對母校深切的關愛之心。學長溫和感性的說道:「母校永遠只有一個,只要東海提出具體的計畫,我會很樂意幫忙。」聽到這麼一段話,我的心頭顫動了一下,我感受到學長迫切想回饋母校的心意。
【文/校園記者翁詩茵 2010年11月】